谭宝硕老师天台山桐柏宫洞箫讲座精华摘录(四)

   <-二维码分享此文    

二维码分享此文

×

很多人说要对传统乐器作发明、改良,面对洞箫我绝不敢说改良,自少我喜欢动手制作或调整自己的乐器,其中什么工序都尝试过。最初,吹奏洞箫十几年,始终找不到合心意的箫,于是就自己对乐器作改动,把音孔封了开,开了再封,在改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。七十年代开始干脆就自己做洞箫,什么尝试都做过,但是我一直提醒自己:我不比古人更聪明,手上每根洞箫都是传承着无数代人的智慧,无数前辈的心血凝聚而成,在中华文化前面我是卑微的,我必须有一份尊敬心。很多的那些“改良”我都已经尝试过,并且通过在香港中乐团三十多年以及其他舞台表演的专业演出中,向观众和演奏音乐的朋友请教这些改良和实验的效果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古人有很多比我们领悟更深的东西,几千年下来洞箫的形制没有太大的变化是有它的道理在,说明它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。所以我一定要谦卑,不要去“创造、改良”什么,而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继承和领悟什么,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已。不能说这里或者那里稍微改一改就看成是个人的发明,狭隘的封存起来谋利。在我心里洞箫这个乐器世世代代属于中华民族的,这是必须建立的制箫者之心。

竹子是上天恩赐给中国人的优良材质。它的承重力是同样粗细的钢管的很多倍,竹子外坚内韧,里面的每一根纤维都可以产生共鸣,这种天然的属性使得竹子发出来的声音可以达到最好的声学性能,箫声一出,在声音里不仅有音乐,而且是有灵魂在。因为竹子的结构复杂,竹子的振动非常特别,里面包容了刚与柔,松与紧,疏与密,虚与实等等元素,因而产生洞箫独有的灵性。这种灵性是其他材料例如木、金属、塑料等材料所不能产生的,以这些材料制成洞箫,能表现旋律和音色,但缺少了灵魂。原因是其振动的方式与竹子不同,竹子有极其复杂的振动,产生出浑厚的箫声,越是浑厚的箫声越可以带出感情、打动人心。洞箫不要追求那种太纯的声音,如果吹口打磨的太薄,很灵敏,那种声音太嘹亮,少了浑厚。浑厚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中国文化包容万物,天地万物,人间尘世,喜怒哀乐都包含其中,浑厚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。宽容的音声最能安抚心灵。大家都听过寺院的钟声,敲钟的人不见得会感觉声音有多大,但这个声音却可以传到十几、二十几公里之外,穿越天地人间,能安抚心灵。因此我们做箫不要怕洞箫浑厚,不要将吹口和内径加工过度。

做箫取竹材,天然的竹子未必平顺,管内的凹凸不平可以令箫声浑厚。现在有很多改良的箫,里面加了塑料什么的材料,很光滑,片面追求灵敏。灵敏和不灵敏,这也是做箫和选箫的一个话题。中国的武术是最好的例子,上乘武功,力是不外露的,速度和凝重共生,收和放并蓄,招招留有余地,式式先收后放。如果你想箫吹的有韵味,那么你一定要留有余地,气出来时感觉有阻力,这样便可以发力,收、放自如。而很多过分追求灵敏和音量的箫,气一下子出去,声音很大,锋芒毕露,充满戾气斗心,没有文化底蕴,那不是我们想要的。还有一点,品箫不单只听旋律、听音色,还须品洞箫的韵和情。情,是吹箫者的心和品格,韵是音乐的气质,是声音以外的感觉。箫的演奏要做到特别细微,这个细微不是说声音的大小,而是说要能表达情和韵味。一息尚存,犹有箫音在,是指在很轻、很放松的时候,箫音还带有很强的能量。这个能量的传递,是依赖箫的振动余韵而起的,如果我们制作的箫只追求灵敏和明亮,就缺少了这种韵味了。所以,即便我们追求亮度、追求灵敏度等特性的时候,也还是要立足于我们民族的性格,而不要把我们传统中最好的东西丢掉了。我建议大家都去找传统的旧箫来研究一下,多做比较,比较才能得出结论。




法会在线报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