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代道藏

   <-二维码分享此文    

二维码分享此文

×

随着道教的发展,道书也越来越多。一些名山大观也逐渐开展了道书的收集和整理工作,比较突出的如天台山桐柏宫和四川青城山等。然而,真正由朝廷组织编篡的第一部道藏,却是唐《开元道藏》。此后宋、金、元、明诸朝皆曾编修《道藏》。清代编有《道藏辑要》。当代编有《藏外道书》、《敦煌道藏》、《中华道藏》。

唐玄宗开元(713-741)时,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《一切道经音义》。在此基础上,又遣使四处搜访道经,加上原来所藏,总计3744卷,按三洞四辅分类,纂修成藏,名《三洞琼纲》,世称《开元道藏》。天宝七年(748)诏令传写,以广流布。可惜不久即毁於兵火。

宋代曾先后六次组织编篡道经。宋真宗命宰臣王钦若总领,用6年时间编成《宝文统录》4359卷。在此基础上,又命进士张君房编修《大宋天宫宝藏》,共4565卷;函目起自《千字文》“天”字,终于“宫”字,计466函。其后,张又撮其精要万余条,编成《云笈七签》120卷。政和(1111-1117)年间,宋徽宗诏命道士刘道元等修编《政和万寿道藏》,共540函5481卷,并镂制经板。道书雕板,始于五代,而全藏刊板,则始于此。其后金、元各藏,都以此为蓝本。

金朝章宗时,编刻《大金玄都宝藏》,共6455卷。元朝初年,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《大元玄都宝藏》共计7800余卷。可惜这些《道藏》历经兵火和元代的焚经,早已不存。

明《正统道藏》是现存的主要道藏。明成祖即位(1403)之初,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。永乐八年,张宇初去世,诏令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。直到正统九年(1444),始行刊板。英宗又诏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补,次年完成,称《正统道藏》,共5305卷,480函,按三洞、四辅、十二类分类,仍以《千字文》为函目,每函各为若干卷,每卷为一册。所收道书,重新分卷,原有道书短卷,则数卷并为一卷。《万历续道藏》是《正统道藏》的补遗续编。万历三十五年(1607),由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旨校刊。正、续《道藏》总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,计5485卷,分函依《千字文》顺序编号,自“天”字至“缨”字计512函,经板121589块。《道藏》中的各种典籍,都按“三洞四辅十二类”的分类方法编排。

清《道藏辑要》为康熙(1662~1722)年间状元彭定求撰辑,  共218册,按二十八宿字号分集辑录道书297种,其中辑自明正、续《道藏》者204种,新增93种(重刊本又增20余种)。选书标准反映了清代道教推崇内丹和提倡三教归一的特征。

1996年起,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《中华道藏》。集全国百位专家,以明代正、续《道藏》为底本,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,进行全面整理点校,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道书进行了相应的编排归类。全书共49册,于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。



法会在线报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