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(指姓)爷 道士与道士之间互称为某爷(不分男女老少),姓张称张爷,姓李则称李爷。
十方常住道众,各负其责,均为执事,如不愿称对方为某节而更尊称某执事名称时,在其执事后加一老字。例如:称监院为监院老爷,知客为知客老爷,火头为火头老爷,殿主为殿主老爷,等等。
对子孙庙(小庙)住持,则称当家老爷。
老修行 同道初次见面,互不相识,欲问其姓,则向对方一面行礼(抱拳礼)一面问询:老修行,您老仙姓?答者抱拳亦还礼;您老慈悲,弟子称不起仙姓,俗姓某。
老修行是对虔诚和德高望重的道士的尊称。
贫道、弟子 出家道士对教外人自称贫道,对同道自称为弟子,有贫道为出家者之谦称,弟子是在俗者之卑称之说。弟子,旧称学生或徒弟,道教亦借用,如道教徒称自己是太上弟子或某派第几代弟子。
道友、道兄 同道初次见面,或写信,一般称道友或道兄(不分男女)。
此外,同一度师者,称先拜师者为师兄,自称师弟;称度师(师父)之师为师爷,称师爷之师为师太,往上再高的称老师太。师爷的师兄弟统称师爷,称师父的师兄弟为师伯或师叔。总之,道统方面亦有行辈。一脉相传的行辈必须有条不紊。除此,无论男女老少或宗派行辈高低均可互称为师兄或道友。
关于教职称谓,我们将在后面《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执事体制》一节中详细介绍。
值得指出的是,宋元以后,道教归并为两大教派。一为正一派,一为全真派。正一道士,一般不蓄发,重符篆,主要从事斋醮活动;全真道士(出家道士),蓄发,头顶挽髻,素食,重清修,住宫观。
无论正一、全真,只有严格履行了入道仪式,取得道士资格,从事道教.活动和终身学道修持,着本教独特的服饰,这样的道教教职人员,才称为道士。
除道士外,还有居士、学士、隐士和信士,他们都是信仰道教者,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。
居士 居家修持,奉道积善,建诸功德,吃斋诵经者。社会中这一类人甚多。
学士 入道钻研经学义理,学识渊博,并以弘扬道教事业作 为自己终身职责者。如近代道教泰斗先生。
隐士 隐居出俗,不问世事,学道修仙,以性命修持为主要方向,且道德皆深厚者。如吕洞宾祖师、张三丰祖师等人皆属之。
信士 社会名流学者,着书立说,颂扬道教文化者。这样的人士社会中也甚多。
综上所述,道士、居士、学士、隐士、信士,尽管称谓不同,表现形式有别,但都是信道、奉道、学道、兴道、弘道者,统属道教徒之范畴。无论谁要做一个与上述称谓相符的道教徒,并非易事。
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,才能名符其实。
达到什么程度,即与什么称谓相符,这就涉及到人的素质问 题。道教认为,人有三品。
上品之人,就是《道德经-四十一章》中所说的上士。这类人天性纯全,道(仙)根厚,不教自知,又称高明之士。上士闻道,便能领悟其奥妙,并且百分之百的躬身奉道,勤而行之。凡是道所具有的特性--虚无、自然、清静、无为、纯粹、素朴、平易、恬淡、柔弱、不争,都能从上士身上体现出来。换言之,上士即上德之士。因此,《清静经》称上士悟之(道),升为天官。
中品之人,就是《道德经》中所称的中士。这类人天性半备,与道有缘,自具善根,但不脱俗念,常存烦恼妄想。是中等之人。中士在道可以修持成仙,正如《清静经》所云:中士修之(道),南宫列仙。"在俗亦可以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成为人们所钦佩的人。
下品之人,即《道德经》中所称的下士。这等人几乎被七情六欲、机智巧诈而蒙蔽,是非反复,自私自利,一心为己,自以为是。但尽管先天不足,如果在上士、中士的教化下能断然悔悟,在俗经过努力仍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,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;在道则可以修持延年,亦可一证今生之善果,二修屡劫之不堕。